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古代医疗条件低下,人们是如何抗击瘟疫的呢?

导语:本文介绍了古代中国抗击疫情的方法和措施,包括隔离避疫、防止传播、医疗机构建设等。同时也提到了民间防疫机构和募捐活动。

自古以来,疫情一直是我国高度重视的大事,轻微的疫情必须由历史学家记录。那么,在科技和医疗保障措施不先进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抗疫”的呢?

当时,北方的干旱造成了大范围的饥荒,人们四处寻找食物。当树皮和草根吃完后,饥饿的人们抓来老鼠吃。可怕的是,无处喂养的老鼠变得比平时更虚弱,携带更多的病菌;另外,当时天气干燥,鼠洞内温度升高,鼠疫杆菌成倍增加。结果鼠疫爆发,1644年仅北京一地就有30%的人口死亡。

《周易》虽然不是医书,但它最早提出了“隔离避疫”的理论,其中很多卦都与这方面有关,比如:

"卦中九四个字:突然,烧,死,弃."总的想法是,突发的鼠疫肯定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令人恐惧,人们在躲避。"第一个辞职的节日:不离开家,没有责备."“凤瓜刘二讣告:要起疑了。”一般的想法是,鼠疫发生后,只要不出门,疾病就不会传播,就不会有危险;不隔离的话,可能会染上可疑的疾病。

《论语·勇业》也讲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故事。有一天,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冉庚生病了,孔子去看望他。然而他到了那里,孔子只是隔着窗户和他说话就走了。这不是孔子的形式主义和敷衍了事,而是他的防疫知识——冉庚的病可能会传染,他现在在家“隔离自己”。

《黄帝内经》更具体地阐述了这一防疫隔离理论。

黄帝曾问齐伯道:“听说五疫可以互传。成年人和幼儿都有同样的症状。如果不需要治疗,怎么防止他们互相传染?”齐波回答:“不想被感染,首先要保持健康,增强抵抗力;二是避开其毒气,避免接触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鼻子是最重要的地方,很多传染病都是通过呼吸引入的。”

因此,“养内避外”成为古代处理疫情的重要理论依据。一旦发生鼠疫,人们通常会先隔离感染者,然后再进行治疗。

为了防止疫情,居家隔离的做法逐渐演变成一种制度。

西晋有个规矩,如果大臣家中染疫人数超过三人,即使没有病也不能上朝,必须在家隔离不低于100天。

这个隔离期太长,大家都会感到恐慌。当然,也有算盘打的好的官员比较乐观——不拿工资上班不是好事吗?就这样大家都去带薪休假,没有人管公务,耽误了很多重要的事情。直到官方大臣王备之提出缩短隔离期的建议,这100天的超级长假才告一段落。

但居家隔离虽然方便,但必须采取其他措施保证其严格执行。在这方面,聪明的中国古代人早就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

秦时规定,如果村里出现疑似传染病病例,秦时乡镇长典家有责任迅速调查并向法院报告,法院根据疫情情况派医生检查治疗,并对有关人员采取隔离措施。不仅如此,还有关于防治“毒言”的立法。“毒字”是指患有严重传染病的人,即内部人员应主动切断与“毒字”的接触,不与患者同食,不与患者使用同一器具。

西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公立“传染病医院”。汉平帝元二年,朝廷修建空房屋,集中伤病员,给予公费医疗。不仅如此,还给予丧葬费用,以便及时埋葬死于瘟疫的人,一方面是为了减少疫情的传播,另一方面是为了给活着的人提供养老金。

南北朝时期,面对疫情,齐王萧昌茂等人设立了专门的患者隔离机构——六济堂,用于治疗需要隔离治疗的患者。盛唐时期,官办医疗机构较为发达,朝廷设立了疾病保健坊,各州府也设立了类似机构,负责各地的医疗管理和疾病诊治。重大疫情发生时,他们还承担了临时避难和隔离治疗的任务。

宋代总医院、元代广汇科、明代惠民药房等。都是政府经营的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明朝时期,惠民药店普遍在各州、府、县设立,大大增强了抵御疫病的能力。

此外,民间防疫机构也发挥了作用。

历代朝廷为了应对疫情做了很多努力,但传染病集中爆发后,数千人需要隔离治疗,仅靠政府难以应对。因此,各行各业的民间力量参加了联合救援行动。

唐朝时,许多寺院也参加了隔离治疗和防疫,他们的机构一般被称为“萨甸健康坊”。宋代以后又细分为“福田医院”、“养老院”、“安济房”、“安乐氏病坊”,承担了防治流行病的使命。

1089年,苏轼一被任命为杭州知府,杭州就爆发了一场大瘟疫,一些药店和益光趁机囤积居奇,哄抬药价,获得了巨大的不义之财。人们到处就医,但面对高昂的医疗价格却望而却步。这位伟大的作家意识到必须尽快建立一所“贫困医院”,以解决人民的苦难。但是办医院需要很多钱,没钱很难动,于是苏轼拿出平时的“办公费用”2000元和自己多年积蓄的50两黄金作为启动资金。但这还不够。他决定举行一次募捐活动。苏夫人首先站起来,卖掉嫁妆首饰供养丈夫。在他们的带动下,大家都有钱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最后建起了一个幸福工场,专心治疗隔离病人。

然后又来了一个问题:“隔离期”是怎么过去的?隔离病人需要注意什么?对此,古人也有办法。

饮食要清淡。

晋代医学家葛洪认为,隔离治疗的病人要特别注意饮食。他在《肘后备急方》中指出:“一家合药,一里无病,患霍乱者多食。”然而,清代医学家王学权在《渝堂随笔》中提出:“宣气之法,不只是用药,更是保持衣洁食淡。”两个人的观点都是饮食要清淡。

通风一定要做好。

有些病人一旦被隔离,就会关上门窗,把自己盖得严严实实。其实古代医学家早就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明代医学家谢在《五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杂我愿关中门,烟与烛,蒿草正旺。十人死亡。"

应该减少接触。

一旦隔离,为了减少感染,患者应该尽量不要外出。阿清王朝的郑光祖在《一斑录》中指出:“疫情会比人来人往之地上升得多,很少有人深入内院,不如静养。”

仔细参观。

传染性强的患者,隔离期间不应有医生以外的人探视;尽量不要去看望那些稍微生病的人。如果非去不可,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清代医学家陈赓道在《温病草》中列举了“五服六服”:凡到病友家中做客,应心满意足而非饥肠辘辘,不宜久留,早晚不宜坐,不宜亲近。即使去看看病人的喉咙,也不要直接面对病人,省口气少说话,晚上呆在家里。

不难看出,虽然自古以来就有疫情,但“战争疫情”中有很多方法。另外,现代人的智慧和力量远高于古人,所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今天的人都能勇往直前,取得胜利。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374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曾国藩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为何两人会交恶呢?下一篇:汉武帝用过十几个丞相,为何相位这么频繁换人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