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唐太宗对科举制持什么态度?是如何完善的 唐朝科举制人物的措施

导语:唐太宗对科举制持积极态度,并通过完善制度和选拔人才的措施,不断加强科举的作用。其中包括增加考试科目、设立士人学校、严格考官选拔等措施。

目录导航:

  1. 唐太宗对科举制持什么态度?是如何完善的
  2. 唐玄宗用科举制看百官才能事例
  3.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对于科举制度分别做了哪些贡献
  4. 唐朝选官制度
  5. 唐太宗在推行科举制度有什么举措
  6. 科举制选官标准
  7.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各选官的方式及标准备是什么
唐太宗对科举制持什么态度?是如何完善的

唐太宗高度重视科举,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唐太宗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近代(指南北朝以来)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原因就是大臣们不读书,“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力纠重武轻文的弊风,提倡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太宗扩充学校,加强管理。管理中央学校的机构为国子监,其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太学视察,关心学校教学。在他支持下,增筑校舍1200间,增加生员至3 260人

唐太宗认为科举制可以选拔人才,有利于巩固统治,对科举制持肯定的态度。他是这样完善科举制度的:大力兴办学校,扩充国学的规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说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唐玄宗用科举制看百官才能事例

唐玄宗对科举制度发展过程中所作的贡献是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并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一)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科举制产生于隋炀帝时期,但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朝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度,唐玄宗则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之一。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以往的科举制度的考试方法,主要是在文章的创作方面进行考核,唐玄宗即位后,逐渐把诗歌创作能力的考核加入到科举制度的考核中。把诗赋列为为进士科的主要内容,不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二)唐玄宗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唐玄宗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了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开元年间,唐玄宗考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为历朝历代沿用。以往的科举出仕者,以功勋贵旧的世家子弟为主,科举选拔出的真正人才并不多,而任用中央高级官吏主持科举考试,打压了世家子弟和功勋贵旧垄断国家官职的现象,使一批有真才实学而出身低微的人脱颖而出,使得朝政充满朝气。正是由于开元初期君臣一体,上下同心,全国经济迅速繁荣,迎来了开元盛世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对于科举制度分别做了哪些贡献

1、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唐太宗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好坏相关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近代(指南北朝以来)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原因就是大臣们不读书,“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力纠重武轻文的弊风,提倡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扩充学校,加强管理。管理中央学校的机构为国子监,其下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太学视察,关心学校教学。

2、武则天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曾一连几天在洛成殿亲自测试贡举人,并曾命令把在吏部复试者的名字糊掉而进行暗考,开了后世“殿试”和“糊名”的先河。武则天的重视科举,促成唐朝科举文章考试的进一步发展。

3、唐玄宗完善科举制度的措施: 唐玄宗时进士转为兼考诗赋,而且诗赋成为最主要的考试内容。进士科也成为唐朝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唐朝选官制度

唐朝选拔官员并没有只用一种方式来进行,而是通过三个途径,分别是科举考试制度、荫庇制和“胥吏升迁”制,这三种制度相辅相成,并没有一种制度占到主导地位,这也为大唐选拔一些出色的官吏提供了比较好的制度保障。大唐的强盛不是偶然,而是它采用了一套比较开明宽容的用人选人制度。

唐朝选拔官员的制度是科举制度。

唐朝文科的科目很多,每年都举行。唐朝时期,科举制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调动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了官员素质,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武科考骑射、举重等武艺。武则天时设立武举,即是武状元.

唐代科举及第之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身份,必须经过吏部的铨试或科目选,考试及格,才能真正步入仕途。官职较优升迁快,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唐太宗在推行科举制度有什么举措

唐太宗完善科举制是扩大国学规模。

唐朝时,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大力提倡科举,增设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并以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度:

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

科举制选官标准

科举制选拔官员的标准: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另一说唐朝)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以下是科举制的特点:

第一,士人报名应试,应考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

第二,考试定期举行,不心等候皇帝下达诏令。

第三,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威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各选官的方式及标准备是什么

1. 世官制

又称世卿世禄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 察举制

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即察举制,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两汉的察举,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所以人们也常说“举孝廉”。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

3.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朝时被废除。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森严的局面。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试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4. 科举制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6703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与特点是什么?下一篇:请问南宋和北宋分别是哪个时期?

文章评论

  • 在水伊人

    唐太宗对科举制持积极态度,通过完善措施提升选拔人才的公正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