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大清是什么时候开始衰弱的?为什么乾隆一退位就天下大乱了?

导语:清朝是什么时候开始衰弱的?为什么乾隆退位会出现混乱?边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你参考。嘉庆正月初七,湖北安百里基督徒正式举义反清。然而,尽管清王朝的名称从乾隆改为嘉庆,但清朝皇帝高宗仍然掌握着朝廷的权力。“抗干史圣”这个名字还在耳中,明朝乾隆皇帝也

清朝是什么时候开始衰弱的?为什么乾隆退位会出现混乱?边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你参考。

嘉庆正月初七,湖北安百里基督徒正式举义反清。然而,尽管清王朝的名称从乾隆改为嘉庆,但清朝皇帝高宗仍然掌握着朝廷的权力。“抗干史圣”这个名字还在耳中,明朝乾隆皇帝也没在天上住过,但好像有了年号更容易了,清朝的繁华如暴风骤雨。

事实上,从乾隆中后期开始,清廷统治呈现出不稳定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山东王伦起义,四十六、四十八年甘肃两次反清战争,乾隆五十一年台湾文起义。

这些起义虽然没有持续多久,但如果真的处于和平盛世,大陆怎么会有这么大规模的叛乱,需要出动傅康安这样的名人?

要知道清朝中前期的地方稳定政策是建立在“州县自保,官民联防”的基础上的——就是镇压地方民间动乱,责任在地方绿营和团练。如果叛乱不顺利,就要请求总督援助,开始调动一省之力进行围剿。只有动员了省清军才能歼灭叛军,清廷中心才会开始调兵遣将。

也就是说,大量小规模的民间动乱和土匪被当地稳定势力破坏后才能被听到,只有当地政府无法平定的“大变故”才会引发朝廷的干预。

事实上,乾隆以前的康熙、雍正两朝允许清廷从中央调兵遣将,征集私兵,多是这种级别的战争,如三藩之乱、西征准噶尔等。

乾隆中后期连年内乱,可以说当时的“清之累”到了“难返之地”——天理教和太平天国从此乱局的祸根也是从乾隆时期开始种下的。

一个...

“山谷的数量只比早期练习时多十倍。人数增加了20倍,说明和平孕育财富。吃20倍的两倍也没有错。顾贵因为什么都贵。为什么怪它离卖不远?”乾隆四十八年,爱写诗的清朝皇帝李洪写了这首《数谷数民》。

这七言绝句的背景是乾隆中后期以来物价飞涨,人口不断增加。

顺治八年,清廷长期不入关。据统计,当时统治下有1063.3326万户,但这个账面数字只是清廷中心掌握的纳税人,并不是实际户口。

但在乾隆时期,由于康熙、雍正两次改革,“养民永不加税”和散民入亩,对于士大夫来说,隐瞒人口已经失去了政治经济利益。因此,乾隆年间,清廷改变了以往“纳税户口”的人口清查制度,以“人口”为近代基本单位。

乾隆六年清廷总人口据统计为143,411,559人,但到了乾隆四十年,清廷总人口已增至264,531,355人——当然,考虑到清廷的政治控制能力和乾隆以来流民的滋生,这样的人口统计与实际情况还是相差甚远。

即便如此,人口在短短34年间增加了一亿多,无疑对中世纪的清朝充满了压力。

钱泳记录了从康熙到乾隆末年苏南的物价。康熙末年,米价每升7文,康熙四十八年旱灾后,升至24文。乾隆元年的米价虽然比康熙末年涨了不少,但也只是每升十文多。乾隆五十年旱灾时升至每升五十文,但灾变过去,米价上涨。

同样生活在乾隆时代的王祖辉也提到,浙江一桶米的价格从乾隆十年的90多升到乾隆五十七年的200到300之间。

而且农田的价格随着粮食价格越来越高。苏南一亩田的价格顺治时只有两三银,康熙时涨到四五银,乾隆末年则高达五十银。

也就是说,从康熙末年到乾隆末年的一百年间,江南的米价平时其实上涨了两到四倍——而大米作为封建时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当时观察价格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除了大米,其他价格也在上涨,以至于人们惊讶地说“前几年大米特别贵,现在鱼、虾、水果、蔬菜都很贵”。

一方面,物价飞涨,另一方面,人们正在遭受大规模的贫困。在马戈尔尼出使清廷的记录中,有很多类似的描述——“在普通的清廷公民中,你看不到英国公民的普通肚皮,但实际上他们很瘦”。为了抢任务丢弃的鸡鸭鱼茶,清朝的围观者会投水而游。

可怜的清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故土,去外地寻找一线生计。但乾隆时期,内地省份早已人满为患。虽然东北和台湾仍有大量土地可供开垦,但由于清廷对这两个地方的特殊考虑,这些地区的开垦禁令直到同治年底甚至日俄战争后才开放。

事实上,川楚宗教乱象的根源在于川楚之交地区聚集了数百万失业流民进行“无证开垦”——虽然“开垦管理局”始于清初顺治,但在地方政府“招纳流民”后,流民需要获得“开垦照片”才能开垦荒地,享受一系列“开垦福利”,但实际上是出于失控的考虑和牢笼。

一方面物价飞涨,另一方面也很难找到活路。但是,清人的苦难远不止于此,也不仅仅是清人社会的自然演变。

2...

清朝时,总督的法定年收入为1552英镑,两江总督的年收入为1820英镑。雍正元年,清世宗要求地方诸侯报告接受“恶规”的情况。山东巡抚说他的百姓年收入11万多两,广东巡抚说他的年收入6万多两,河南巡抚说他的年收入20多万两,两江巡抚也说他的年收入近20万两。

也就是说,即使是违规收入最少的广东巡抚,他的灰色收入也是合法收入的几百倍,而河南巡抚和两江巡抚则是一千多倍。

当时的广东巡抚年羹尧读雍正后写道:“看着你弹的曲子,我很高兴。全是真心话,没什么可粉饰的……”语言——雍正作为官职的赢家,做了多年的钦差,对北京的规矩和外地的细枝末节有所了解。

在登基之初,他带着圣旨去了解各地诸侯的不良规矩,但他的政治目的与他的人民的“苛刻而细致”的评价无关——雍正帝认为,自这个朝代以来腐败盛行,因为官员的合法收入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开支。

指望官员“用肚子干活”,既不现实,也不利于政治。

因此,雍正初年就把一项以增加官员收入而不实际增加百姓负担为目的的“恶规与火耗”合法性改革、“清账”与“还火耗”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

“恶规”“火耗”其实是清代的“分财”,因为中国历代财政演变的核心思想是“强干弱支”。在财税体制的演变中,中央政府得到的蛋糕越来越多,地方政府得到的越来越少。

清朝初期,财税保留比例为7:3,但到了康熙时期,清朝认为前明朝灭亡的原因是“损失广”,于是财税保留比例进一步提高到82:18。

这就导致地方政府不仅要自筹资金兴办教育、修路,还要自筹资金办地方政府机关。

以地方长官为例。总督“察院”和总督衙门作为最高地方行政机关,需要大量的幕僚和其他公务人员作为管理者,但实际上,除了总督和总督本人以外,他们的衙门成员都没有正式编制身份,这些人员的费用需要由总督承担。

同时,中国古代是典型的人类社会,官场之上的社会关系更为复杂,如科研体制下的“同年”、“房主”、“席主”、当地的“同乡”等等,都要求官员提供昂贵的来往费用。

据学者统计,一个省长或省长想要解决正常的个人社会和政府开支,往往需要8000到2万两银子,比省长官员正常年薪高出几十倍到一百倍。

这种金融需求也导致了对政治制度的无知和宽容。

所谓“坏规矩”,其实就是以规矩、礼、费、敬为名,从低级衙门“放弃”到高级衙门,从乡绅到官员。以江西巡抚衙门的规矩礼仪为例。首先举行仪式,乡绅和官员在访问和迎接节日时向总督赠送礼物。第二,曹的规矩是送的。三是海关条例,由江西税务海关衙门送到总督衙门。第四是盐规,是盐商赠送的,最后是钱、粮、银,是政府兑现的。

消防消费是更为普遍的“灰色收入”。狭义来说,是地方政府对在途“漂流成本”和“白银重铸”过程中产生的消费所强加的“额外的钱和粮”。但在清朝的实际运作中,却成了地方政府机关征收的“附加费”的表面名称——但与苛捐杂税相比,火耗对当地人来说,实际上似乎是“正数额”。

这些费用在雍正的火耗还公以后合法化,重新分配到监察系统。如上所述,总督的正常需求支出只有8000到22000左右,但实际上,近80%或更多的不良规则收入落入了官员手中。

雍正改革后,清廷通过“烧钱为公”获得更多收入,并通过“养贱银”给官员变相加薪。“养贱银”制度实施后,巡抚每年筹集约2.2万元,巡抚筹集约1.52万元,政府特使筹集约1.2万元。与以前的合法收入相比,增加了近100倍甚至更多,州县官员的收入也增加了

养廉银的实施大大改善了清代雍正的吏治,并且由于多余的“恶规火耗”不再进入官员的个人腰包,地方财政充裕,各地的救灾能力大大提高,间接使当时的清朝治安得到恢复。康熙后期,就连北京也出现了“几十万游客在枢纽下游泳吃饭,白天肩并肩,晚上不知何去何从”

但乾隆继位后,立志为清朝打下“千古来之不易的制度”的皇帝,却通过改革廉价白银的维护,彻底断送了雍正帝的政治遗产。

在雍正帝的设定下,白银完好制度是地方官员上报当年相关财务数据后的动态制度,随着物价、饥荒等事件而波动。但为了方便后人,防止后世皇帝被地方官员欺骗,将白银完好保存制度从“动力系统”改为“实体系统”。

但从乾隆初年到乾隆末年,清朝经历了一轮大规模的通货膨胀,米价涨了好几倍,更不用说官员需要的奢侈品了。据学者估计,从乾隆到嘉庆,清廷物价平均上涨近三倍,官员支出压力加大,但合法收入完全不变,对腐败的硬需求重新出现。难怪乾隆以后很难保持诚信。

官员在“火消费回归大众”后征收“火消费”,民众的负担因腐败需求而加重。再加上物价高企,百姓无计可施,导致当地治安压力剧增,政府镇压叛乱的支出也日益上升。清廷为了弥补这些支出缺口,不得不给杨廉银打折以弥补军事需要——以至于官员感叹贪污受贿公开化,其实真的是出于贪欲。

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

目标...

清朝时人口成倍增长,乾隆认为“中国几千年来前所未有”。

人口需求增加导致物价上涨也是事实,但“这几年什么都爆炸了,没有物价上涨”的核心原因远不仅仅是“人口滋生”。

事实上,根据东印度公司的记录,从1708年到1757年的50年间,清朝通过贸易顺差总共获得了650万磅白银。据现代学者统计,从1700年到1830年,清朝仅从广州就进口了4亿两白银。

大量白银的涌入推动了“钱贵银贱,通货膨胀”,银元价值迅速稀释,让“年年数”的农民难以把握卖粮的最佳时机。事实上,银本位制下的财税制度导致农民在粮食价格最低的秋季出售商品一年,以换取银税的支付。

但对于乾隆皇帝来说,虽然他可能意识到了税制造成的“贱粮伤农”的事实,但由于“静思”和中国古代统治的艰难,再加上唐朝以来的税收传统,他既没有能力也无意改变这一现实。

此外,贸易顺差和白银大量涌入造成的通货膨胀,远远超出了继承雍正帝对西方态度的乾隆皇帝的认知,不仅对当时充当中西文化交流桥梁的“传教士”施加了极大的限制,甚至直接禁止西方外国人来华的合法渠道。

对于这样的政治思维,甘龙也有一句诗说:“如果这几年有人来自外域,不如求全。人事诚旺,盈和禅定渐增。”

与清朝自雍正以来的保守封闭的对西政策相比,西方人对明清时期的中国有着清晰的认识——比如西方人写的《中国新史》就用了巨大的篇幅来解释清初北京各部、医院衙门的职能和政治规则,其全面性甚至超过了当时许多清朝底层官员对这个朝代政治制度的认识。

在这样的积累下,英国退出北美战争,完成了对印度统治的巩固之后,自然是闭上眼睛听之任之,用强大的船和枪敲开清朝的大门——毕竟这个看似庞大的国家,充斥着事实。

至于清朝的衰弱,早在马嘉尔尼访华的时候,他就观察到在所谓的“盛世盛世”之下,清朝是多么的衰弱——这样一个贫富差距巨大的时代,可以称之为“盛世盛世”,百年“停滞不前不易”的清廷政治又如何能为英国所避免?

所以清末以来的国耻其实早在乾隆时期就已经扎下了根,而且乾隆以来清朝皇帝还不如一代人,如何刷新政治,达到中兴气象?

道光初年打算效仿雍正,整顿吏治,再一次“烈火为公,反腐倡廉”却引起满清文武的反对,最终道光被朝臣的恐吓所阻——这意味着传统清制下最后的政治刷新努力失败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为什么会明朝多“昏君”,清代多“明君”?下一篇:郑克塽是郑成功的后人?郑克塽投降之后郑家人到哪里去了?

文章评论